首页 >> 椴树属

内蒙古宁城县的致富模式果子芦笋菌菇都挣钱博乐

云田农业网 2022-12-09 17:51:35

内蒙古宁城县的致富模式——果子芦笋菌菇都挣钱

打造农村科技服务阵地,完善科技服务体系,宁安市通过搭建“专家科技大院”,为农民铺筑致富道路。

科技开启农民致富大门,“专家科技大院”设立了培训室、标本室、咨询室、资料室等场所,聘请32名省市专家组成三农服务队,通过开通专家热线、搭建科技宣传栏等形式,为农民增收奠定服务保障。

家住宁安市兰岗村种植大户刘锁权告诉记者,通过高淀粉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,他今年种植了450亩马铃薯,亩产2500公斤,总产量提高10%,比往年增加3万余元效益。据了解,“专家科技大院”帮助宁安农民年均增收达到两位数,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超过1.4万元。

“专家科技大院”还联合省农科院、宁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团体,组建产业联盟,开拓技术服务与成果展示新平台。同时,以产业联盟为纽带,推动“上下游”衔接,实现物技一体化服务、产品订单化销售,提升宁安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,实现科技富农。

“要干就得干出点儿名堂来!”

在小城子镇采访,陪同的镇领导一定要带我们去南湾子村看看,他们说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原来是个私企老板,正是他改变了南湾子村民的命运。

“刚开始时,家里人都反对。我父亲以前就是村干部,说老百姓的工作太难做了。”2011年7月,在镇党委书记温相生的反复动员下,42岁、拥有3座珍珠矿的本土老板姜凤春回村挑起了村支书这副担子。

“要干就得干出点儿名堂来!”姜凤春说。7月上任,9月份他就为村2组打成了一眼水井。这眼井打得让不少人吃惊,因为这个2组位于山坳中,多年来一直缺水,被县水利局确定为贫水区,132口村民一直都是用毛驴车到5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吃。生活不便和拮据使人们对这片贫瘠的土地丧失了信心,家家都想着怎样才能早日离开这里。2组原来有35户,现在剩下了24户。

“我寻思着,先打眼井试试,如果不行,就把农民集体搬迁出去。”姜凤春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。

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,大家的心也安了下来。姜凤春马上找到县水利局,给每户安装了自来水。

南湾子属于半丘陵山区,村民以前是靠天吃饭,好年景每亩可耕地的收入也就200元。“我出去考察了一圈,一比较,觉得种果树是个路子。镇里也提倡种果树,有的村已经见到效果了。”

说干就干。姜凤春开始积极筹划,找专家咨询、购买设备、选果树苗等。2013年,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,他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把2组村民的1200亩土地租赁下来,租期50年。其中,800亩是林地,400亩是荒山。

“我要改林地种植果树,荒山地也要种。”荒山种果树,这在南湾子村可是个创举。姜凤春拍了胸脯:“我就是要让荒山也结出果子来。”

种植的果树林前3年还不会长高,姜凤春就在林下种植药材、谷子等矮科作物,一方面能增加一些收入,另一方面也是在摸索这儿的耕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。

山上植了果树、种了作物,需要引水上山。在筹备打井引水时,姜凤春猛然想到了自己4公里外的珍珠矿。因为在采矿过程中,会渗流出大量的自然水。为什么不利用这些现成的水源呢?这一年,他在珍珠矿的旁边建了个蓄水量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,再在高坡上建分蓄水池,逐级把水引到了果树林地和耕地上。

解决了水源问题,今年他又和2组村民以四六分成的形式合作,将1800亩耕地统一经营、统一管理,耕地种植玉米、高粱等作物,用引上来的水进行膜下滴灌,收成有了保障。

村民的林地、耕地都租出去了,平时就给姜凤春打工,男工每天80元,女工每天60元。

3年来,姜凤春先后投入400多万元,硬是把2组村民带上了致富路。

眼下,姜凤春又有了新打算:筹备种植养殖合作社,把全村的乡亲们联合起来,共同致富。年初,他已经把南湾子村的3000多亩果树林整合起来,准备做林果深加工。

路子越走越宽,事业越做越大。“下一步,我准备建个500亩左右的养殖小区,发展养殖业。”姜凤春说。

曾经穷的出名的南湾子村,如今成了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。

刘才的芦笋产业很诱人

宁城这地方能产芦笋——稀罕!

“2007年到山东、河北考察,遇到个老乡,说我们这里也可以种芦笋。”汐子镇二十家子村神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才说。

刘才是本村人,个子不高,话不多。他之前是腾远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经理,2007年响应县里的号召回村当了村主任。二十家子村属于半丘陵缺水干旱地区,怎么才能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?考察回来后,刘才打定了引种芦笋的主意。

2008年,刘才注册了神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以10年租期、返租倒包的形式,从二十家子村民手中租用土地1000亩引种芦笋,一举成功。

“芦笋产量高,销路好。一般情况下两三天就能割一茬,生长第二年亩产可达600多公斤,第三年亩产800—1200公斤,每亩收入5000—9000元,收入是传统农作物的四五倍。”刘才说。

芦笋种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,需要人工采摘和分捡。刘才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成立了芦笋产业合作社,实行统一供应种苗、统一技术管理、统一采收标准、统一加工包装、统一品牌销售的“五统一”。现在已经发展和带动农民种植户1000户,吸纳就业400余人,户均纯收入达到1.5万元。

“从田间到餐桌,我们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,既加强了管理,又增加了农民收入。”刘才说。

尽管从管理到收益已经做的很好了,但刘才并不满足,他要做芦笋深加工。2010年,神九公司投入资金1000万元,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,先后研发出芦笋面、芦笋茶、芦笋***系列产品,并于2012申请注册了“塞外宝”芦笋品牌。

“我计划在3至5年内,以二十家子村为中心,带动周边村及其他乡镇3000左右农户种植芦笋,规模将达到1万亩以上,安排50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,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。”刘才的芦笋产业还要做大。目前,公司已与山东莒县芦笋产业基地建立了稳定的技术、加工和销售合作关系,与北京新发地菜市场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,通过农超对接,产品直接进入山东、上海、北京等大中城市,并远销日本、韩国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,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。

菌菇承载着小康梦想

黑里河镇地处燕山余脉,当地人形容这里是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耕地少,土地贫瘠,农民致富无门。

怎么办?走出去,取真经。

“2009年,我们去了河北省平泉、隆化、密云等几个地方,回来研究决定上食用菌种植项目,找县里镇里给支持。”黑里河镇三道村村主任张福宏说。

今年53岁的张福宏,快人快语,充满激情。

三道村2010年就建起了60个大棚,40多户村民被带动起来。当年,每户的最低收入没掉下4.5万元。就这样,每年12月末,大家就开始忙乎制菌棒,4个月出菇,一直到冻死为止。每年的7—8月和9—11月是出菇高峰期。

菌菇对气温要求比较高,温差越大,菌菇质量越好。种菇前,技术员要反复测量温差。

“一直还暖呼呼地睡着,嘎——一激灵,冻醒了,香菇出来了!”张福宏这样形容菌菇的生长。

菌菇给三道村的老百姓带来了可观收益,而且,这个村的菌菇要比周围村子的晚出一个月,避开了上市高峰期,形成反季节出售,价格自然要高出一截。

“我们村174户,有220个菌棚,每个棚平均收入5万到6万元。”张福宏又亮开了他的大嗓门:“有能力的自己扣棚自己种,没能力的给有棚户打工,收菇季节连五保户一天也能挣个五六十块呢。前年我自己扣了6个棚,挣了30万,给儿子在天义镇买了套楼房。”

几年下来,菌菇种植成规模了,需要服务、管理跟上,才能出效益。2011年,三道村成立了宁城县西大山种植专业合作社,对菌种、技术服务以及销售等都做了统一安排。

种菌菇不像种地,需要懂技术、会管理。“之前,村委会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指导,每月花费6000块。今年不聘了,请专家来给种植户做培训,我要让我们村种菇的人人都成为行家里手。”张福宏很自豪。

三道村的菌菇质量好,销路也好。“开始我们找朋友帮忙销售,很快不用了,客商主动找上门来。今年,大连的一个老板把我们村的菌菇全包了。”张福宏说。

据介绍,黑里河全镇有近3000菌棚,只有两三个村没有棚。

至2013年,宁城县共有11个乡镇196个村从事食用菌生产,纯收入达3亿元,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.6%。产出的菌菇大多销往大连、天津,还有一部分出口韩国、日本。

“要尽快建立菌种繁育基地,满足广大种植户的需求,延伸产业链条,早日实现菌菇深加工”——这是张福宏在今年县人代会上的议案。

离开三道村时,站在村口回头望去,一座座大棚安静地伫立在阳光下。正是它们,成就着当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,也承载着他们的小康梦想。

a href="https://m.health.china.com/hzldbdfyy/" target="_blank">杭州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

a href="https://beauty.fh21.com.cn/hospital_230913/" target="_blank">绍兴失眠症看医院排行榜-

a href="https://dise.fh21.com.cn/hospital_231002/" target="_blank">南昌治疗风湿哪家医院好

a href="https://m.health.china.com/cszkbdfyy/comment/" target="_blank">长沙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

友情链接